美學+另類教育+情境體驗+公共性

 

公共性 VS 私有化

公共性:內在公共性,既個人又集體,非排他的公共性 ,不分敵我與階級的公共性。

私有化:個人品牌、注意力經濟、平台資本主義等控制,以及被政府跟成人控制的「排他公共性」(政治正確的議題,倫理的規範,小孩子不懂不許插嘴,會理性邏輯的人才能討論公共事務,這種公共性是建立在理性暴力排他的基礎)

 

情境體驗 VS 語意認知

情境體驗:氛圍、情境、感受、潛意識、身體、非語意系統

語意認知:認知為主的語意傳達、說教、意識控制

 

另類教育 VS 學院教育

另類教育(Unlearning):另類知識生產、社會雕塑、塑造人類整體。倒退跟「兒童學習」剛面對世界時的感受力(惡、暴力、混沌、瘋狂、耗費、直觀感知世界整體),另類教育將召喚所有人一起創作另類事物,例如波伊斯與班雅明。

「學院教育」(Learning):進步地跟成人學習社會規則(理性、秩序、功利計算、未雨綢繆、目的性強、將世界切成片段理解),成人要啟蒙兒童,導向有用正途,有益於社會,但同時規訓我們。

 

美學 VS 知性計算

美學:無目的性、歧異衝突、遊戲,感知重新分配,開啟另類感受性,改造人的感知(讓人以不同眼光重新看熟悉的世界)。

知性:功利、計算、有用、累積魅力與文化資本(不斷鞏固社會既有價值觀,想不斷消解衝突矛盾,穩固和諧,排他性強)。

 

美學不是想回歸田園詩歌、讚頌自然、強調和諧與視覺秩序的美(這早就被理性化約,強調「品質」);美學可以戰鬥地挪用被現代性控制的所有事物(消費主義、迷因、廣告、文化工業、歷史、科學、經濟等所有學科),重新拼貼重組並賦予其生命力(強調「活力」),進而改造成自己的武器(暴力地摧毀它的目的性,從達達到當代藝術的前衛精神)。

 

美學+另類教育+情境體驗+公共性=咪咪喵喵😽

不是符合資本控制的好品味Lifestyle,而是放上引號的創造性"Lifestyle"🏄🏼

不是視覺風格的表現(日系韓系歐風美式工業風、以醜為美的潮流次文化、現代主義的精緻形式),而是「活力的態度」💫

不是考慮成敗的結果,而是「享受玩的過程」🤹🏽

不是個人主義的自溺(做自己、好孤獨)或聽從集體的社會規範(符合主流社會價值),而是「自我實踐的公共性」(既內在又公共)👩🏼‍🎤

不是固守人類主體的封閉性或認同政治(台灣主體性、鞏固台灣史、建立在排他基礎、自我邊緣化以獲得發聲位置),而是跟他者結盟的開放性主體(跟世界所有邊緣物種結盟:動物、昆蟲、細菌、石頭、灰塵、兒童、瘋子、難民、幽靈等所有被壓抑的事物)🕸

不是現前夯的議題(田野、檔案、後殖民、LGBTQ、身份認同、轉型正義、後網路、生態學、人類世、這季紅什麼單品),而是「如何運作的方法」🏗

不是轉瞬即逝的潮流與線性時間,而是「瞬間即永恆的時間」🧚🏻

不是被資本或政府化約治理的穩定同質空間(百貨公司的私有化空間、資本收編的賽博空間、假的公共空間),而是可以佔領、作夢與充滿異質偶發想像的「生成性空間」🍄

不是街頭的革命,而是「想像力奪權」👼🏼

不是遵守規範性倫理,而是回應「創造性倫理的實踐」✨

不是被功利計算收編的愛情與情感腳本(已被認知化約),而是不可預期、偶發、前個體狀態的身體「情動」💞

不是符合現代性分割出來的任何專業領域規範(藝術、建築、設計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哲學、物理學、生物學等學科疆界,尤其人文跟科學的對立),而是「人類整體與所有事物的重塑」🤏🏼

當「實驗」成為一套程序、「生活美學」變成品味象徵、「左派批判」被收編成資本的運作、「次文化」作為一種自爽的囈語,「當代藝術」成為一種菁英套路。「咪咪喵喵」將把上述封閉的概念都喵起來,政治地重估與改造,朝向不可預期的未知開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