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儀式:考古與聲響的社群共振
數位儀式性,如何連結新社群的體驗?如何透過藝術家的進駐交換,打不一樣的契機?
每每體驗涅所的裝置都被目眩神迷的聲光影音震撼,這次他們不只做沉浸裝置體驗,而是轉化爲跨國連結的「平台」,進行國內外的藝術家交換。本次與墨爾本PSEUDO合作交換的是台灣藝術家鄭君朋(Ely)與澳洲藝術家 d duan,他們各自進行數位跟現實交互的轉譯,鄭君朋的美學語言較為古樸幽默、而d duan的則是視覺狂放但聲響內省。
在數位技術已成為現實的時代,這些藝術家都不再單純回歸傳統類比,而是跟數位合流,創造新的感官體驗。可以感覺到藝術家們,都先對現實進行「採樣」,再透過數位「轉譯」。
d duan現場的儀式性表演,配合中英夾雜的演說,融合台北各地方徒步的聲響採集,同時展現數位後台進行即時編輯調控,現場放出來的聲響帶給人氛圍音樂(Ambient)的冥想感,包覆感更關注觀眾內心狀態,而非投射刺激的戲劇化效果,表演開放的冥想感也緩和日常中數位資訊連環轟炸的感覺。
視覺藝術背景的d duan,如今採取聲音藝術的創作,更多抵抗視覺會拉開跟世界關係的距離,強調身體跟耳朵聆聽如何融入世界。儘管如此,他表演中還是放很多融合東方宗教元素(易經、九天玄女之類)的符咒作為投影影像的視覺,整個影像充滿某種混雜的有機感。有趣的還有現場表演的投影位置,他幾乎把投影往身上投,配合冥想感十足的聲音,更是形成虛實纏繞的質地。
d duan強調Pauline Oliveros的深度聆聽(deep listening),我們可以透過轉移慣常的視覺感知,專注開放的聆聽環境裡被人忽視的聲響。同時也用數位技術,更抽象地用合成器轉化日常生活裡採樣的物質聲響,聲音被轉化後的模糊不清感,也擺脫了我們在物質世界的限制,強化數位的神秘與宇宙意識。
另一方面,鄭君朋的黃澄澄作舊的考古板塊,則運用數位轉化經文符號,把抽象訊息具體轉化成石板。他把虛擬跟現實的材料纏繞一塊,進而搜集各地的旅行故事。活動現場螢幕放映的影片《斷罪塔告示牌默示錄》,也用Firefly生成故障(glitch)的方式干擾訪談影像,讓人感到一種詭異感。鄭君朋看似在畫面中間說話但影片卻不斷破格跳幀,這種故障感,都不是直接再現訊息,而是讓人感到數位中介的存在,也打斷歷史敘事的連續性。作品看似古老宗教的神秘石板呈現,實則卻充斥數位的翻譯中介。鄭君朋加速了人類的發展,讓我們從未來考古回望今天的數位文化。
虛擬與實體、神聖與世俗、物質與數位、再現與轉譯,這些是d duan與鄭君朋共同關心的方向。他們透過交換工作室,連結台灣與澳洲的地方、場景與故事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作品與在場所有參與的觀眾產生共振,回頭思考我們早已全面數位化的現在,透過修改過去,以打開新的未來社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