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wie

Bowie (26)

沈柏逸,就讀於北藝大美術學系博士班。喜歡不可見、偶然、弔詭、矛盾、不合時宜的事物勝過理所當然。

是體驗式經濟,還是沉浸式藝術?從認知到「體驗」

走到美術館,我們開始體驗各種氛圍、動線以及光線的感受,想像我們在怎樣的情境裡,就像去逛MujiIKEA等居家風格的簡約感,乃至於高檔飯店帶給人尊絕不凡的體驗,這些「生活風格」(Lifestyle)同時帶給出了我們的一些想像。為什麼當代藝術家越來越像是空間設計師?當代藝術跟體驗式經濟的界線為何?

Continue reading...

既殘酷又美好的廢墟影像

談到廢墟的時候,我們會想到什麼?是發燒友喜歡拍攝的廢墟美學?是當代攝影家拍攝的幽靈感廢墟?還是評論家喜歡引用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)的「歷史天使」或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的「空間詩學」來談廢墟哲學?

Continue reading...

土炮方法的混沌互滲:張碩尹《台北機電人》系列

我們如何考慮「土炮」作為在地方法?「土炮」如何抵抗西方技術的同質化霸權?「土炮」方法是如何不同於藝術的專業語言?

走進展場,印入眼簾的是霓虹色彩的燈光氛圍,地板散落著繽紛的複合物件,它們不時會發出怪異聲響。正前方看到一台電視螢幕,顯示著關於疫情流言蜚語的討論字串。觀者腳步在展場行走的過程中,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小巧的地上物件,而地上也散落著木耳等有機物。這些有機物跟無機物的物件組裝、物件發出的聲音、地板散落的電線、燈光的營造、網路的訊息等,這些都在在形塑成「有機整體」,將觀者包圍在某種複雜的感覺情境中。

繪製力場: 從離身到具身

人類一直有想超越身體限制的動力,不斷想離開地面的束縛,五月天的〈離開地球表面〉也重複表達人們想甩掉地球的慾望 [1]。當人類發展太空技術,開始飛往地球之外,我們有了藍色彈珠的圖像。該圖像形塑我們對地球的認識,在藍色彈珠的照片出現之後,地球也開始脫離地表成為懸浮的認知客體,我們似乎以超然角度一覽無遺地窺視地球全貌,而地球也以穩固的形象深植於我們的腦海。

Continue reading...